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毛社

本圖攝自通往臺中市新社區福興里「白毛台」聚落的產業道路上,包括臺中市新社、和平、石岡一帶與大甲溪上游的景觀。相關文字內容參見《溫度》第46期。

臺中市新社區福興里福民16之7號「白毛臺首學」福民國小校牌一景。臺中市新社區福興里因熱銷海外的「白毛台葡萄」而遠近馳名,東距谷關七雄排行老六的白毛山約8公里,北有大甲溪、東西各有白毛台溪及阿寸溪。西北方約700公尺處,921震災後重建為森林小學的福民國小,與其所在的福興社區,近年因休閒旅遊和單車旅行風潮而為人所熟知。 

據洪敏麟教授於《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考究:白毛社(Mebasin)在南勢社東方約2公里,大甲溪南岸白毛山白毛低位河階面上,海拔約1,000公尺。社名昔作Meteziran,因其祖先移住時該地有大杉木(泰雅語Pasin),故以Me-basin為社名。漢人倒轉原發音以客語譯為「白毛」,自清領時期即有族群械鬥、官兵剿番之文獻紀載。

本資料庫收錄《溫度》刊物相關圖像,皆是在地青年創作者自日常生活中取材的結晶。作品不僅為臺中地方文史與景物風貌留下歷史見證,更能體現臺中人共耕地方議題的活躍與臺中學的豐沛茁壯。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溫度》月刊
  • 撰寫者
    傅彥儒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