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為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協和社區發展協會一景,可見牆上貼有泰語教學海報和東南亞風格的藝術品,也有中文教學課程和聚會,增進東南亞移工、外籍配偶和居民交流的機會。相關文字內容參見《溫度》第28期。
協和社區地理範圍以工業區38路和順和1-9街為主,是一個因工業區重劃而產生的新興住宅區。因應逾千名外籍移工的日常民生需求,遂衍生出多元的東南亞經濟鏈和生活圈。協和社區發展協會於2010年起開始關懷外籍移工與社區居民的互動,2014年並獲文化局「東協西讀」計畫支持,陸續舉辦友善交流座談、生活地圖製作、需求調查、足球賽等活動,期許不同族群間的共融成長。
對於協和社區的居民而言,對於外籍移工和友善活動的觀感是甚麼呢?協和社區總幹事陳靖益表示,大家對於外籍勞工的既定印象就是愛群聚、大聲喧嘩與愛滑手機,但是在有限休假時間與休閒場地情況下,他們自然只能到公共場所與同鄉聚會吃飯、聊天。協和社區二胡班的顏老師也表示,工廠老闆不要再以「掌控」的心態管理外籍移工,外籍移工如果能多參與社區的活動,與社區居民產生良好的互動,自然能使雙方都產生友善的態度。
本資料庫收錄《溫度》刊物相關圖像,皆是在地青年創作者自日常生活中取材的結晶。作品不僅為臺中地方文史與景物風貌留下歷史見證,更能體現臺中人共耕地方議題的活躍與臺中學的豐沛茁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