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天賜瑰寶-沙轆湧泉


本影片介紹臺中市沙鹿區的沙轆湧泉,由公民記者李安豐先生所拍攝。


沙鹿地區約在4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目前已出土的有鹿寮遺址、南勢坑遺址,皆屬於番仔園文化,距今約2000年至400年前,先民因為此地有天然湧泉,而在此形成聚落。鹿寮遺址中發現大量貝類外殼、陶罐碎片,此外還有鹿、羊、豬、鳥及魚骨等動物的骨骸,石器方面有少量石刀、石錘等工具,還有鐵刀,表示當時已開始使用鐵器。另外還出土玻璃、瑪瑙珠,推測當時可能已與東南亞有貿易行為。

番仔園文化為後來平埔族帕瀑拉族(Papora)的祖先,沙鹿這個地名原來便是由「沙轆社」(Salach)這個帕瀑拉族的聚落名演變而來,也就是所謂的「大肚王國」其中一個平埔族群。他們沿著沙鹿天然湧泉所匯聚的南勢坑溪形成聚落,北起清水、龍井、沙鹿等大肚山西側區域皆有地面的湧泉,先民使用這些乾淨的水源,做為食用、飲用及洗衣、清潔、灌溉等用途;野豬、山羌、食蟹獴…等動物也都飲用這些水源生存。

臺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吳金樹老師,常帶領民眾前往沙鹿大井湧泉口,著手清除淤泥,維持湧泉能夠持續供水的功能,也藉由教導民眾認識先民在此地的文化,喚起大家對於生態環境維護的意識。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