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楓樹腳土墼圍牆重造記錄影片-文化背景-2

本影片由臺中文史專家黃慶聲老師,在民國96年2月13日拍攝,記錄臺中市南屯區楓樹腳陳家土墼圍牆重建的過程。影片中,楓樹腳文化協會理事長江鳳英介紹此座圍牆的文化背景。


土墼,臺語 t‘ɔ´-kat,意思為「土磚」,是一種沒有經過燒製的長方形土塊,作法是將土加水混合,用力踩踏成為泥漿後,加入穀殼、稻桿、白石灰、粘土,放入木框製成塊狀,經太陽曝曬三到五天,待其乾燥後即成土墼。土墼的尺寸比磚塊大很多,用途和磚一樣,主要用來砌牆。土墼牆,即是以土磚和泥漿砌成的牆,是臺灣傳統民宅常見的建築結構。


此座土墼牆是陳奇富祭祀公業祠堂後花園的一座圍牆,已有百年歷史,民國95年6月9日因連日大雨而坍塌,在楓樹腳文化協會與臺中市政府的協商下,此牆被定為地方文化資產,並撥款十萬元作為重建經費。陳家是楓樹腳的開基祖,其祖厝佔有最好的地理位置,靠溪邊,由鹿港載來的貨物、糧草,都會經過此地,影片中江理事長腳下的這條路早期叫做中正路,是通往犁頭店的唯一道路。百年前的土墼厝是大家互助的成果,現今楓樹腳的土墼古厝僅剩五間,陳家這座牆重建所使用的土墼,是從當地各家已經坍塌的牆集合而來的。


陳家土墼牆的重建,重現了地方傳統建築風貌,也使建造土墼牆的技術藉此機會得以傳承。此影片記錄了土墼牆的重建過程,替楓樹鄉留下寶貴的文史資料。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黃慶聲
  • 創作者
    黃慶聲
  •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17/12/07
  • 媒體類型
    影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