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幀照片為文青果組合會社山牆右邊特寫。從右邊的女兒牆上可以看到一艘蒸汽船,此一設計呼應著當時以香蕉為首的臺灣蔬果產業大多藉由鐵路將農產運往基隆港或高雄港,再外銷至日本、中國等國。街屋的頂部另設有六座「收頭」,即建物頂部裝飾性的柱子,通常設於山牆或是女兒牆兩側,且大部分的收頭多為獎盃形,但青果組合會社則有其它雕飾,從收頭頂部的形態研判應為龍生九子中排行老七的「狴犴」,雖然也有獎盃形狀的收頭,但龍邊獎盃狀的收頭已破損,僅留下內部支撐固定用的鋼條。 日治時期的臺中產業狀況以農業為大宗,在許多現存的日治時期老照片中,反映出彼時臺中火車站周圍市場運輸香蕉的榮景。為因應大量香蕉的出口,蔬果交易場所也應運而生,包含過去的東協廣場(第一市場)、第三市場、大智路、和平街、信義街及振興路環繞的區域內,都有香蕉等蔬果大批發。不僅帶動周圍蔬果物流商家的富裕興盛,連帶促使商家的建築設計更為鋪張華麗,文青果組合會社即為一例。 文青果組合會社為目前復興路上保存最完整的巴洛克式街屋,原屋主陳文銘以經營香蕉產業致富,後因青果組合會社移往他處,此建物便售予畢業於臺北帝國大學鄭傳對醫師,重新裝修為外科診所。現為一般住家,為鄭家後代所居。(詳見《驛動軌跡: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