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地震重創埔里,紙產業也難免遭受打擊,部分紙廠因無法支撐而關閉,剩下的大廠則需藉由技術的提升或結合觀光等方式來振興紙產業,此藉陳淑燕2000年9月於《水沙連雜誌》第20期發表的〈埔里手工紙 訪翁隆場先生〉一文了解台灣棉紙廠的變遷史。
台灣棉紙廠前身為埔里製紙所,由日本人於1940年代在台開拓經營,後因台灣光復,政府將工廠轉交給台灣紙業公司大肚廠管理,改名為埔里手工紙工廠,經營3、4年後考慮營運成本,因此將工廠標賣給民間,由張明星買下,更名為台灣棉紙廠,後來與石華堂合作幾年後決定閉廠時,由翁龍場兄弟接手經營。台灣光復後,多家紙廠相繼設立,造紙公會也成立,為了對日本宣紙、棉紙造紙技術有全面的了解,1964年翁龍場作為產業代表,前往日本各紙廠參觀學習,回台後增進造紙新技術,進入埔里手工紙廠的全盛期,更曾辦理埔里造紙員工的聯誼運動會。然而好景不常,因工資上漲、能源危機、環保意識抬頭等諸多因素,許多紙廠外移或是關閉,其中翁龍場也到大陸設廠,但他仍營運著台灣棉紙廠,因為他相信持續不斷的研發才能夠有新機,不能就此斷了台灣的根。
作為埔里紙產業的起頭,台灣棉紙廠經歷多次閉廠危機,所幸有負責人翁龍場的堅定信念,才讓紙廠至今仍存在,也因是少數撐過921地震衝擊的紙廠,讓埔里紙產業的發展能永續更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