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幀照片為文青果組合會社屋頂上的山牆,除了以「文」字作為主體裝飾外,四周也飾以花草紋。在巴洛克建築立面中,屋頂突出的裝飾性牆面(山牆),一般多以中間高、兩側低的三角形, 亦即「山尖形」為主要設計,不過青果組合會社的山牆是建以拱圓形。「女兒牆」係指建物屋頂外圍加蓋的矮牆,一般都會加上加飾匾額框,或是以浮雕圖案為主。此外,在字浮雕下方刻有一顆鳳梨,山牆上則有一隻鳥,應為鴿子。 日治時期的臺中產業狀況以農業為大宗,在許多現存的日治時期老照片中,反映出彼時臺中火車站周圍市場運輸香蕉的榮景。為因應大量香蕉的出口,蔬果交易場所也應運而生,包含過去的東協廣場(第一市場)、第三市場、大智路、和平街、信義街及振興路環繞的區域內,都有香蕉等蔬果大批發。不僅帶動周圍蔬果物流商家的富裕興盛,連帶促使商家的建築設計更為鋪張華麗,文青果組合會社即為一例。文青果組合會社為目前復興路上保存最完整的巴洛克式街屋,原屋主陳文銘以經營香蕉產業致富,後因青果組合會社移往他處,此建物便售予畢業於臺北帝國大學鄭傳對醫師,重新裝修為外科診所。現為一般住家,為鄭家後代所居。(詳見《驛動軌跡: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