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幀照片為文青果組合會社的建築立面。該建物位於復興路四段與復興路四段73巷的交叉口,從復興路四段73 巷能通往復興路四段37 巷2 弄的臺鐵宿舍群,目前街屋後方的庭園仍植有桂花,因此每年初秋都能在巷道中嗅聞桂花清香。 街屋一樓的柱子設計,乃是結合兩根仿希臘柱式中的多立克柱式與一根長方柱組成一體,共設有四組,營造出「四柱三開間」的建築格局,不但具有加大面寬的效果也使整體建築更加華麗與穩重。此外,二樓前方立面是以洗石子為表面, 有羅馬式的拱門窗,而後方則以清水磚磚砌表面,並改為長條狀窗戶。 日治時期的臺中產業狀況以農業為大宗,在許多現存的日治時期老照片中,反映出彼時臺中火車站周圍市場運輸香蕉的榮景。為因應大量香蕉的出口,蔬果交易場所也應運而生,包含過去的東協廣場(第一市場)、第三市場、大智路、和平街、信義街及振興路環繞的區域內,都有香蕉等蔬果大批發。不僅帶動周圍蔬果物流商家的富裕興盛,連帶促使商家的建築設計更為鋪張華麗,文青果組合會社即為一例。文青果組合會社為目前復興路上保存最完整的巴洛克式街屋,原屋主陳文銘以經營香蕉產業致富,後因青果組合會社移往他處,此建物便售予畢業於臺北帝國大學鄭傳對醫師,重新裝修為外科診所。現為一般住家,為鄭家後代所居。(詳見《驛動軌跡: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