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迎觀音佛祖回鑾遶境廟會活動,許多嫁出去或是出外工作的高密(高美的舊名)子弟都會回來,重溫家庭親情之樂,而許多親朋好友也會被邀到高美作客,通常他們會在農曆九月初一的前一天回到高美,一直到農曆九月初四才回家,三天十一餐展現了高美人最高規格的待客之道,同時也傳達了高密人濃濃的鄉土情懷。 高密在日治時代分為四保,高西里為第一保,高南里為第二保,高東里含高美里為第三保,高北里為第四保,每年九月初一要回高密遶境,從日治時代開始即由四保輪流擔任爐主;1950年高美增加「高中」一里,但旋即更名為「高美」,輪流次序改為高西里→高南里→高北里→高東里(高美里),其中高西、高南、高北三里每四年輪流一次,高東、高美每八年輪流一次,也就是高西里→高南里→高北里→高東里;高西里→高南里→高北里→高美里。 依據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彰化縣志的記載,高美原稱高密,因為這一地區的海灘深度能將撐船的竹竿整支吞沒下去,而在台語發音上,高與竹竿的竿發音同,密則有淹沒的意思,故稱高密。而「高美」一名係於日治時期所改的稱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