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惠來遺址公園

現代與歷史的台中,承載許多深遠的歷史記憶,從文化古蹟中探索臺中的內涵與時空的流動,為本主題呈現的故事主軸,如以惠來遺址為例,此遺址涵括二個文化層,分別是史前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牛罵頭文化及晚期蕃子園文化,而出土文物也有大坌坑式繩紋陶及營埔文化之遺物,牛罵頭文化層出土重要的有三連杯豆形器、陶紡輪、石錛、半月形石刀等,其中更發現一蛇紋岩質石錛,是當時西部平原與東部交流的證物。惠來遺址可說是臺灣中部地區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對聚落形態的研究具有學術意義。牛罵頭文化的器型及番仔園文化的鐵器及墓葬與臺灣北部、南部地區不同而且內涵豐富。出土的遺物、現象及墓葬、柱洞反映村落的佈局,保存相當良好,為本土教育及展示的最佳場域。 考古遺址剝取界牆內容涵蓋文化與環境資訊,剝取界牆基地(惠來遺址-龍富段86、87地號)之文化內涵和惠來遺址的主體相同,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牛罵頭文化時期,可提供臺中盆地的古生態環境相關訊息及文化內涵,尤其是對先住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是臺中地區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 民國95年惠來遺址即列入了臺中市認識古蹟日之「西大墩有約」路線景點,歷年來在教育推廣方面已頗具成效,目前以簡易遺址公園之最小密度開發方式予以公園化保存(小來公園),園區展示棚架內委請專家復原界牆及坑底,並完成有人骨、獸骨、柱洞、筏子溪流域等模型。

基本資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惠來遺址
  • 撰寫者
    未知
  • 貢獻者
    提供者
    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

    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
    台灣地理資訊中心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台灣地理資訊中心
  • 創作者
    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
  •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19/12/11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史前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