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輸油管穿越海風缺古道

大肚山上水源匱乏,土壤貧瘠,居民們必需想方設法儲備用水,除了挖掘水堀,設置水坑以留存雨水,還得前往它處取水。海風缺古道就是海風庄(海風里)住民前往大甲溪取水的要道。大楊油庫的輸油管也是循此古道將油料送至油庫。 大楊油庫興建於1966年,總數為7座,佔地約16公頃,興建目的在提供美軍越戰期間戰鬥機及B52轟炸機的用油。當時油料由美軍提供,美軍油輪停泊於高美海域,透過埋設在大甲溪出海口南邊以土堤固定的油管,先將油料輸送到高北里的加壓站,再順著埋設在大甲溪床的油管,一路往東溯溪而上,經頂湳里的客庄,在客庄的坑口公廟拐彎上山,沿著海風缺古道,將油料送達位於海風里與楊厝里交界處的油庫中。海風缺古道這一段是整個過程中最為陡峭的一段。讓人不得不佩服前人鋪設油管過程的艱辛與能力。 「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在2000年3月發起的大楊油庫的保存運動中一直致力推動油庫點、線、面的整體保存,也就是不只是要保存油庫本體,更重要的是要連同其週邊設施--油管、加壓站、崗哨等都加以保留。希望藉此更完整的再現大楊油庫的全貌。

基本資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坑口公廟
  • 撰寫者
    吳長錕
  • 貢獻者
    提供者
    吳長錕

    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
    吳長錕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吳長錕
  • 創作者
    吳長錕
  •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19/07/18
  • 媒體類型
    照片
  • 出版者
    臺中市牛罵頭文化協進會
  • 時間分期
    直轄時期/省轄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