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由蔡君逸提供。農曆七月臺灣各地都會有普渡凡行建醮之事,必然有個「豎燈篙」儀式;儀式的目的,是以此昭告神明或是陰間的鬼魂。沙鹿的「市場大普渡」也不例外,既然是普渡,便要讓好兄弟來此享用。「燈篙」立起,就等於是對孤魂野鬼發出邀請。在沙鹿,大同街的市場,以及主持普渡儀式的紫浩宮,事先即搭建法壇,豎立燈篙、燈牆;在八月一日普渡前一天的下午五點,由道士升壇,行諸般法事。 在整個「豎燈篙」儀式中,有個重要的環節:升「孤魂燈」。紫浩宮的「市場大普渡」,在前一日「獻敬」儀式前段,只見法師引領眾人,念誦經文,焚香拜畢,以白鴨血抹畫符文,貼於「孤魂燈」側。之後,就是升「孤魂燈」。燈座點燃後,便在燈牆之前,冉冉升起;「孤魂燈」上方,以斗笠遮頂;「孤魂燈」下方,還懸掛一面「孤魂旗」,又稱「招魂旗」。燈與旗的高度,是升至與竹篙同高,即凝定不動。通常燈篙是用一整枝帶頭尾的竹子,所以總長度約近三層樓。「孤魂燈」在這樣的高度,大放光亮,才能引領孤魂野鬼前來,共享盛筵。 「燈篙」之立,貫串整個普渡。直至夜深,神明也該歇息,孤魂野鬼也應返回陰間。大士爺、翰林院、沐浴亭等紙紮均已焚化,收燈降旗。人、神、鬼共歡的普渡盛筵,待來年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