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天劇場誕生於昭和 8 年(1933 年),由吳鸞旂的兒子吳子瑜一手斥資擘劃,將原吳家私人戲院改建為三層樓的歐式高敞建築,風格為現代折衷主義。這個圓形穹頂的劇場,共有 630 個座位,劇場內還設有賣場、喝茶的雅座,可說是日治時期全臺最具特色的民營歐式建築戲院。 有關天外天劇場的名稱由來,大致上有兩種說法:一是其建築樓高三層接近 10 公尺,矗立在臺中驛後火車站一帶特別 高敞顯目,由於頂樓視野極佳,寓有更上層樓及攀登九重雲霄之意,因此取名為天外天;二是據民間耆老相傳,吳子瑜曾詢 問獨生女吳燕生戲院應如何命名,吳燕生認為無人比父親吳子瑜個性更「天」(臺語,意為逍遙而不知歲月),便命名為天外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