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建於昭和七年(1932)年,與進水口開鑿岸壁相通,入水隧道長約49尺,控制水量開閉閘門使水入渠道之功能,經過第一道隧道(870.5)公尺將水送往白鹿沉砂池。制水井的內徑6.06公尺,深20.61公尺,為鋼筋水泥土結構,並有控制水源進出之兩個水閘門及管理站房一間。制水井目前除了控制水源的人工水閘門,改為電動馬達自動控制,以及管理站房改建外,大致仍能保有日治時期建築面貌。 #照片攝於2003年
水井建於昭和七年(1932)年,與進水口開鑿岸壁相通,入水隧道長約49尺,控制水量開閉閘門使水入渠道之功能,經過第一道隧道(870.5)公尺將水送往白鹿沉砂池。制水井的內徑6.06公尺,深20.61公尺,為鋼筋水泥土結構,並有控制水源進出之兩個水閘門及管理站房一間。制水井目前除了控制水源的人工水閘門,改為電動馬達自動控制,以及管理站房改建外,大致仍能保有日治時期建築面貌。 #照片攝於2003年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