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宮,籌建於咸豐辛亥元年(1851年),於咸豐丙辰六年(1856年)建造完成,從開始建廟道落成,花了將近六年的時間。就泰興宮興建時間來看,顯然是在庄民於大茅埔拓墾有成後,才集資興建。當時建廟的發起人,是大茅埔墾佃首張寧壽,庄民公推徐來金為建廟經理人,負責掌理建造泰興宮的一切事宜。特別的是,張寧壽等二十八股人於當年建庄時,即在庄地空間規劃上預留了廟地。因此有人推測在建庄後,庄民應該已在泰興宮的現址上搭建簡單的建築物,並將原本供奉在張宅中的三山國王令旗恭迎於此,以供庄民膜拜。在未建大廟之前的簡單建築物,或許就是用一根老樟木樹幹建成的廟,這是傳說中泰興宮最初時期樣貌的描述。 (文字摘錄自《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詳見關聯資源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