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片為開庄伯公一隅,為談佳琪小姐所拍攝。 關於這座伯公廟的緣起,張寧壽先生的後人張閨熒先生,說了以下一段和其設立有關的神奇故事:「乾隆末年至嘉慶年間,有一夥墾拓者,從大甲溪對岸的新社、七份等地,向東眺望,發現一片廣闊沃野,長滿茅草。於是一組三人組成的先遣隊,花了兩三天的時間,從大甲溪西岸,挑著米籮,內盛著糧食、輕便必備用品,尋尋覓覓,一會涉滾滾河水,一會上陸行走於茫茫荒野,同時還要防備泰雅族人的襲擊,又要注意陌生環境中未知的毒蛇猛獸。走走停停,走到大甲溪的一條小支流,逆流而上,行至今臺八號省公路六公里成功橋附近,米籮索(繩)禁不住連日來的晃蕩,終於斷了,一行人索陸歇睏一下,這個地點就是現在的開庄伯公。 這座伯公廟屬三庄(大茅埔、上城、下城)共有。」此故事表示,當時欲進入大茅埔拓墾的客家先賢,先派了三人到此一探究竟。但在越過大甲溪後,因挑米籮的繩子在現今成功橋開庄伯公處斷掉,先民可能因此認為,是伯公讓米籮繩索斷掉,來示意他們開墾的地點就是這理。後來,大茅埔的客家先民,就在此建駁公廟共同祭拜,並稱之為「開庄伯公」。 (文字摘錄自《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詳見關聯資源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