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青山宮,在北側東晉路邊,矗立著並排的兩方石碑。左碑,就是這方「青山宮遷建沿革紀要碑」,立於民國九十三年;當年青山宮甫遷建完成,所以立碑誌之。青山宮的重、遷建,是有一段複雜歷史的。青山宮在乾隆五十二年立廟後,在嘉慶六年改草頂為瓦頂,至咸豐七年,首度重修;光緒四年,再度重建;一直到民國六十六年,三度重建,歷時三年,到民國六十九年,廟體內外,才全部完工。但是好景不常,民國八十一年時,因臺中港特區計畫,青山宮被迫拆遷,歷經波折,當時還找了沙鹿鎮長陳孟森,擔任重建委員會的主委。最後終於擇定新廟地,在舊廟東南,東晉路的南側;至民國九十三年,新廟終於重建完成,亦即今日所見之廟貌,這方青山宮遷建沿革紀要就是立碑於此時。 沙鹿位居臺中海線中心,區域的開發,當然與臺中港息息相關。然而,早年在開發時,全然以經濟、交通發展為重點,對於舊跡文物的保存,其實是毫不在意的。甚至連居民自己,在當時也未必能體會其價值。因此,鎮上許多有歷史意義的建築、街廊,不是毀於民眾改建新屋的需求,就是毀於政府的都市計畫。往者已矣,只能期待未來不要有如是憾事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