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在山、海、屯、城區留下的歷史足跡,構成台中這塊瑰麗寶地,提供給後人沃饒的文化底蘊。為了記錄下這般好風景,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廣邀全國五十位作家,以「一景一詩人」的方式,結合攝影來呈現《行走的詩: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這本詩集,希冀以詩為臺中土地作註解,讓讀者跟隨詩人的腳步,盡覽山海屯城之美。 本照片選自《行走的詩: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后里區‧毘廬禪寺〉篇,邀請作家鄭烱明以詩寫臺中,詩名為〈毘廬禪寺〉。毘廬禪寺建於1928 年,在1930 年落成,是一座庭院寬闊的半西式廟宇,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及釋迦牟尼佛,為中臺灣重要的佛教聖地之一,地址為臺中市后里區廣福村寺山路1000 號。毘盧禪寺因為位處山林,環境清幽靜謐,附近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特別是八景最為人稱道,分別為曲徑梅櫻、奇石靈泉、溪谷楓林、東山採蕨、中峰遠眺、七星含煙、落日梵鐘以及夜燈萬點,其中「毘廬曉鐘」更被列入臺中八景之首。 --------------------------------------------------------------------- 毘廬禪寺 ☉鄭烱明 從后里馬場沿著小徑 來到翠綠的太平山麓 拾階而上 毘盧禪寺就在眼前(1) 不同於一般的寺廟 映入眼簾的 是一棟優雅的西式建築 六支希臘式的挑高圓柱 簡潔樸素的雕花 散發一種說不出的氛圍 庭前花木扶疏 巨大的松樹似在訴說著 昔日禪寺坎坷、艱辛的歷史 以及因緣的無常 半世紀前 一群笠下詩人曾在此聚會、談詩(2) 而今安在? 時間如凝固的河流 我站在大雄寶殿裡 虔誠地合掌參拜 九月的蟬聲依然響亮 2016.9.8 1 毘盧禪寺為興建於1928 年的后里名寺。 2 1964 年8 月23 日,笠詩社同仁詹冰、桓夫、林亨泰、錦連、趙天儀、張彥勳、古貝、杜國清等八人曾在毘盧禪寺聚會、留影。 --------------------------------------------------------------------- 作者簡介: ☉鄭烱明 1948 年生於高雄。曾任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主治醫師。1968 年加入笠詩社。1982 年與葉石濤等南部作家創辦《文學界》雜誌,積極推動發展臺灣文學。《文學界》停刊後,1991 年再與作家學者創辦《文學臺灣》雜誌。2005 高雄世界詩歌節策劃人、2007 年臺蒙詩歌節策劃人。曾任臺灣筆會理事長、笠詩社社長,現為文學臺灣基金會及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獲笠詩獎、吳濁流新詩獎、鳳邑文學獎、南瀛文學獎、高雄市文藝獎。著有詩集《歸途》、《悲劇的想像》、《蕃薯之歌》、《最後的戀歌》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