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行走的詩: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后里馬場

前人在山、海、屯、城區留下的歷史足跡,構成台中這塊瑰麗寶地,提供給後人沃饒的文化底蘊。為了記錄下這般好風景,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廣邀全國五十位作家,以「一景一詩人」的方式,結合攝影來呈現《行走的詩: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這本詩集,希冀以詩為臺中土地作註解,讓讀者跟隨詩人的腳步,盡覽山海屯城之美。 本照片選自《行走的詩: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后里區‧后里馬場〉篇,邀請作家蔡淇華以詩寫臺中,詩名為〈后里馬場〉。后里馬場於1912年成立,是國內最具歷史及規模的公營馬場,地址為臺中市后里區寺山路41號。本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產馬牧場,臺灣光復後作為種馬繁殖及國防騎兵之訓練場所,如今已轉型為具觀光休閒功能的馬場,並保留著日治時期的歷史建築。來到后里馬場,除了可以在專人指導下體驗騎馬樂趣之外,還可觀賞馬術文物館、乘坐歐式馬車,或從事射箭、小型賽車、烤肉等活動,為臺中獨具特色的觀光勝地。 馬場園區內場本部(原為臺中州產馬牧場事務所)及第一、第二馬廄為日治時期臺中州產馬牧場創設之建築群,依棟札記載場本部約興建於昭和13(1938)年。兩座紀念碑,其一立碑紀念日治時期佐佐木教練殉職,另一紀念民國48(1959)年殉職士官鄒光榮,體現時代與社會意義。本建築群之設計為臺中州土木課營繕係負責,鈴木金吉為監督,副手吉田幸吉,並由齋藤辰次郎、蔡心木施作工程,各棟建築結合西式與日式構造,具和洋折衷風格,亦考量通風、採光功能及耐震力等,具建築史與馬場建築發展重要意義。 --------------------------------------------------------------------- 后里馬場 ☉蔡淇華 醒來!這是死守 所有的鐵蹄成一列縱隊進場 請到司令臺認領,取回自己的頭顱、肩膀、鬃毛、和臟器 (剛從歷史墳場挖出,那顆被族名擊碎的心,最難確定) 馬廄裡有新的馬鞍,剛繡上新的番號 (別挑,穿上一定合身) 拔出胸口的斷箭,套上韁繩 (國家愛我們的各種姿勢) 欣然領受,精魂會歡呼: 主人,我允許您從我身上摘取任何的器官 庫房裡糧秣彈藥都缺 別怕,唯一不缺的是忠貞的膝蓋 可輕易跨過山稜線,除了最高的障礙 仇恨,永不退流行的春藥 驅使死亡撞向所有生錯時空的部族 屬於呼吸的終須一死,但此刻不是 戴上眼罩,假裝看不見敵人搖晃的前世 看不見敵人交換的遺書,或童年的塗鴉本 都忘了上色,譬如,野鴿、風箏、擁抱 以及遠足前一夜興奮的失眠 眼淚定型過的意志不會鏽蝕 (意志是箭,弦的力道可遠至三百年外) 血液會複寫英雄的名字,再塞進史書小小的嘴 只要射擊,所有問題就會自己找到答案 (一如此刻全島同時敲擊的鍵盤聲,都附上準星) 快揚起蹄下的灰塵 一起向永遠的靜止起跑 聽!來了,敵人來了 看!來了,敵人來了 從鋼橋出發,從隧道奔出 青春的軍團,成群的鐵馬 鈴鐺的部隊(有歸來的石虎左右相伴) 一波波的拂曉攻擊 (司令,這刀劍的輪迴,還要死守嗎?) 擋不住了,城外已站滿,那些 花香、草長、林森、果紅、以及 能穿透最堅硬城牆的 孩子的笑聲 附註│后里馬場建於1912 年,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產馬牧場,二戰後由國軍接管, 成為騎兵訓練大本營。現已轉型為休閒遊憩的馬場,成為后豐鐵馬道的著名景 點,並被選定為2018 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場館之一。 附註│ 2015 年1 月,花博基礎資源環境調查,在后里預定地發現臺灣保育類動物石虎 蹤跡。 --------------------------------------------------------------------- 作者簡介: ☉蔡淇華 現任臺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聯合報、親子天下專欄書寫。曾獲時報廣告金像獎、臺中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著有《隱形的天才》、《野百合父親寫給太陽花女兒的40 封信(2015)》、《有種,請坐第一排》、《寫吧!你值得被看見》。

基本資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 撰寫者
    未知
  • 創作者
    陳健訓;蔡淇華
  • 時間資訊
    入庫日期
    2016/11/01
  • 媒體類型
    照片
  • 出版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直轄時期/省轄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