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原住民族,生活居住於平原地帶的是平埔族。然而,從南到北有著不同的族稱。其中居住在臺中海線一帶的,就被稱作是拍瀑拉族。若是再細分,從北到南,有清水的牛罵社、沙鹿的沙轆社、大肚的大肚社、龍井的水裡社等不同族群。雍正九年,海線番社在大甲社的號召下造反。亂事雖然很快就平定,沙轆社幾乎族滅,而清廷付出的代價也不小,所以後來還強迫沙轆社更名為遷善社,牛罵社更名為感恩社,片面表達了夾帶族群霸凌的朝廷主觀意識。 位於大肚山西麓的沙鹿平原,是拍瀑拉族沙轆社世居之地。雍正、乾隆之交,閩粵移民大量入臺,漢人藉著借、租、買,乃至諸般非法的手段,逐漸占有原屬拍瀑拉族的土地。族人或則遠徙,或則逐漸漢化,後代子孫漸漸不知自己祖輩傳承,甚至遮掩自己原住民族的血源。2018年農曆八月二日,拍瀑拉族祖靈祭當天,「拍瀑拉故事館」在普善寺一樓正式揭牌成立。其中陳列了拍瀑拉族文獻資料、研究專書,以及住屋模型、衣著等等生活細節,並族群歷史事蹟之想像圖。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起點,這樣為族群溯源、還原歷史的態度,也是極為可貴的。但因草創初期,不免失之簡陋,就待後日補足完備了。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