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善社同興公靈位,位於普善寺後方,地址在沙鹿區新生街3號。此地安厝著拍瀑拉族先民的遺骨。 民國四十一年,沙鹿聞人,日據期間即在地方創立大型紡織公司的李卿雲先生,捐地興學,隨後即捐給省政府,便是後來的沙鹿高工。當時,原本位居校園內的同興公(普善寺前身),也遷至校園西側。後來李氏在此建新台灣紡織廠,整地之時,掘出大批拍瀑拉族先民遺骨,便安厝於寺中。民國六十三年,因中港特定區計畫,中棲路(今台灣大道七段)拓寬,普善寺乃遷至現址,遺骨也集中安厝在寺後方,並立碑誌之。石碑正中的「遷善社」,即是被清廷強迫更名的「沙轆社」,兩側有聯語「遷崇有福配天地,善德無疆化子孫」,嵌「遷」、「善」二字。 每年農曆八月二日拍瀑拉族祖靈祭時,各地返回的族人,會來靈位前祭拜。然而,在平時,一般來普善寺拜拜的民眾,並不會特意到廟後方的靈位上香。在這香火並非鼎盛的廟中,同興公靈位益發清冷、寥落。若有遊人不經意間來到這個角落,倒是可以靜靜地看著一旁的解說牌,瞭解沙鹿先民的歷史,聊發思古之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