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在山、海、屯、城區留下的歷史足跡,構成台中這塊瑰麗寶地,提供給後人沃饒的文化底蘊。為了記錄下這般好風景,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廣邀全國五十位作家,以「一景一詩人」的方式,結合攝影來呈現《行走的詩: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這本詩集,希冀以詩為臺中土地作註解,讓讀者跟隨詩人的腳步,盡覽山海屯城之美。 本照片選自《行走的詩: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石岡區‧石岡水壩〉篇,邀請作家林央敏以詩寫臺中,詩名為〈石岡水壩吟〉。石岡水壩由經濟部水利署於1977 年建成,地址為臺中市石岡區豐勢路1238 號。石岡水壩橫跨大甲溪,是臺中市農業、民生及工業用水的主要水源區。附近自然景觀保持完整,林木豐沛,是中部地區頗富盛名的賞鳥景點;水壩尚保留幾處921 大地震的遺跡,下遊的埤豐大橋則有因921 大地震而形成的小瀑布;入口處旁更有以廢棄「9 號鐵道」改成的東豐自行車綠廊,假日時總是吸引大批的單車愛好者前來。 --------------------------------------------------------------------- 石岡水壩吟(臺語詩) ☉林央敏 大甲溪彎到石岡山跤 落崎入平洋,直路向大甲 為溪床轄(1)一條上長的腰帶 束絙絙(2),束入土肉 牽十八道水門成做石岡壩 將嚊著海味的水湧齊攔閘 送予大臺中的士農工商止嘴焦(da) 育飼萬頃田園袂佫枵(3)飽吵 水門起落,加溪水收放 日子順月,平安度過22 冬 哪知921 彼暗,土牛翻身戲弄 著生驚的蚼蟻先緊張踉迒(4) 位車龍埔伸長過來的斷腸 將土肉攑懸(5),害壩身破孔 崩去的門親像重傷的壁窗 互人留踮岸邊紀念大地動 十年後,我互一條青色走廊 牽引來石岡四界放蕩 歡喜水壩已經恢復健康 有人置921 公園蹉跎運動 我徛踮壩頂惦惦賞景摳風(6) 看著16 號水門前的迷宮 魚群跁樓梯,箭水回故鄉 互我的嘴脣開出一蕊笑容 2016.9.16-27 作 1 轄,hǎ,以繩帶繫綁腰部的動作。 2 絙, ǎn,緊密牢固狀。 3 枵,iau,飢餓。 4 踉迒,làng-gàng,逃走。 5 懸,ggīa-guǎn,舉高。 6 摳風,kāu-hong,吹風。 --------------------------------------------------------------------- 作者簡介: ☉林央敏 1955 年生,嘉義縣太保市人,現居桃園縣。曾任小學、大學教師。現任《臺文戰線》發行人。曾獲聯合報文學獎首獎、巫永福評論獎、臺灣詩人獎、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等多項文學獎。寫作品類豐富,著有《故鄉臺灣的情歌》、《胭脂淚》、《第一封信》、《蝶之生》、《蔣總統萬歲了》、《普提相思經》、《臺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斷悲腸》等共30 餘冊,其中9 千行、11 萬字的史詩《胭脂淚》是臺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詩篇,是臺灣民族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