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香蕉圖

此照片為香蕉圖,為陳介英先生所拍攝。 據研究,東勢香蕉在民國50 至60 年代(1960 ~ 1970年),生產達到高峰,當年擁有一公頃蕉園的農夫,一年的收入約十萬元,相較於當時公務人員一年才大約六千元的薪水,高出十幾倍,可見當年種植香蕉的蕉農收入有多好。當時的香蕉價格到底多高?有人回憶,當時只要六株香蕉的收成,就足夠做一套上等英國進口西裝。當年的這種香蕉價格,現在種一百株也換不到,簡直天差地別。因此,當時東勢農民雖然還是以水稻種植為主,但香蕉一度成為東勢農民用以改善家裡經濟的農產品。臺灣香蕉外銷日本,也為當時擁有一定出口量的東勢地區農家帶來相當可觀的收益,使得東勢街上更加熱鬧起來,酒家、茶室一家接一家開,當地人回憶指出,當年蕉農身上穿著沾染香蕉汁的工作服,雖然骯髒但卻被視為有錢的象徵,衣服上的香蕉汁越多,表示種植的香蕉園越多,代表越有錢。酒家女、茶孃見到蕉農均蜂擁而上,忙著為蕉農點菸、奉茶,反而冷落了西裝筆挺的紳士、地主,由於蕉農給小費大方,多金又愛付現金,因此當其出入娛樂場所時前呼後擁,聲勢浩大,甚是風光,故也就出現了此種描寫當時景況的諺語:芎蕉出苞髀連髀,三日二日割一期;錢多唔驚米恁貴,莫怪阿哥討細姨。從中反映了當年香蕉在東勢所造成繁榮景況。 (文字摘錄自《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詳見關聯資源網頁)

基本資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大茅埔
  • 撰寫者
    未知
  • 貢獻者
    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
    陳介英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 創作者
    陳介英
  •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20/07/08
  • 媒體類型
    照片
  • 出版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 時間分期
    省轄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