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片為僅剩果園的大茅埔,為陳介英先生所拍攝。 大茅埔庄在戰後初期,在民國40 ~ 50 年左右,稻米的種植還是當地有水田農人其主要農耕作物,據當地耆老表示,在他們小時候大茅埔還有很多水牛,估計最少也有二十多頭,當時這裡大約有七百多戶人家種植稻田,需要水牛耕田,大部份田地小的家庭不會自己養牛,於是就會請人幫忙用牛耕田,這裡的人擁有的田地也不大,有一甲水田的並不多,後來有些人雖然從大茅埔外移出去到外面住,但他們的田地大都還留在原鄉,以這裡的習慣來說,田地若不種要賣人,也多是賣給當地人比較多,賣給外地人的很少;至於水果,當地耆老也表示,早些時候慶東里椪柑最多,在還是以種稻為主的時候,山上都已種橘子了,相較於當時的米價,橘子兩斤到三斤大概有女工一天的工資,收益比種稻還好。 類似於東勢整個地區從米到果的農業結構轉變,大茅埔在民國50 幾年就有人開始轉作水果,起初有人經朋友介紹開始在稻田裡種葡萄,後來發現在稻田裡種萄萄的收益比種米好,剛開始時2 串葡萄就可等同當時女工一天工資,在此收益的吸引下,漸漸有人就把稻田轉種葡萄,而這種轉變都是漸進的,比如原來家裡有四分地,就先轉作一分地,發現可行,然後二分地,最後全部轉作。到後來使得大茅埔很多居民家的米變成是用買的,因為比較起來種水果比種米有利多了,到了民國60 年以後,大茅埔本地的水田就開始漸漸消失,轉成以種水果為主。 (文字摘錄自《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詳見關聯資源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