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片為泰興宮三山國王新雕金尊安龕紀念序文,為談佳琪小姐所拍攝。 一個庄廟的建立與其規模,往往是當地居民墾耕有成,以及在建廟過程中主要參與者或促成者,其個人身家成就的見證,如泰興宮內即存有一木匾,對捐助建廟費用與香油等錢的主要人物,有如下記載:「咸豐辛亥元年,國王宮信生張寧壽施出慶福庄大租股半,信士楊及億施出慶福庄水田股半,張登龍施出慶福庄水租股半敬奉。」大茅埔的中心大廟泰興宮創建後,為了要維持正常運作,需要香油等費用的支出,從文獻可以看到,這些費用主要由墾佃首張寧壽、楊及億與張登龍三人捐出。張寧壽捐出他於慶福庄(即猛虎跳墻)所應收的大租穀的一半,楊及億捐出他在猛虎跳墻原有的水田權的一半,以及張登龍捐出他應收之猛虎跳墻水租的一半,充當王爺廟日常開銷的經費。據說,早年庄民為感謝獻出慶福庄一半水田大租谷為香油等費用的庄外人楊及億和其後代,在大茅埔王爺生日時,都會抬轎恭迎其來大茅埔參加慶典,這種習俗一直到日治時期還在。 龍神,為客家建築特有的神明,無論廟宇、住家在神龕下通常設有祭祀土地龍神的香位,因為客家人相信經由「牽龍」儀式將天地山川的靈氣導引前來廟宇、家宅鎮守,可以保佑地方平安及五穀豐登、子孫滿堂。尤其客家夥房的龍神涵義是將龍脈接引進來,安置在神龕正下方,通過正門門檻,直達半月池,形成客家夥房整體的風水中軸線,能夠庇蔭宗族子孫繁盛昌榮。泰興宮的龍神設置於弼教堂殿後的大榕樹前,併將榕樹做為象徵祭祀的龍神。 化胎,從風水概念來說,化胎承受天地之氣、孕育一切事物,是客家傳統家宅最重要的區域,而化胎也有如家宅的靠背般,在風水上象徵安穩。古早客家興建的夥房落成時,畢將後山的龍脈牽引入家宅後方,並將龍賣安置於化胎,再建立土地龍神香位於阿公婆龕正下方,期望在祖先的庇祐下,家宅人丁自然旺盛,這就是代表子孫綿延香火不斷之「有後」。泰興宮後方是用土填高稍微隆起的土地,且呈半月形的形狀,這便是所謂的「化胎」。 (文字摘錄自《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詳見關聯資源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