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臺灣為農村時代,家家戶戶都養豬來支持家中經濟,而養豬產業始於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臺至1947年臺灣省農林處成立以後,毛豬的生產明顯增長,對整體農村經濟大幅提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1960年代,臺灣的養豬業從傳統養豬轉向科學化養豬,飼養的豬隻也變多了,所以這些養豬戶平日裡皆需思考豬隻的飼料來源。 余如季的攝影作品,紀錄了當時養豬戶在臺中酒廠外面,排隊領取酒糟的情形。酒糟是生產米酒時所產生的殘渣,而這些酒糟也成為了豬隻的飼料來源。在1960年農業社會資源極少的時代,領取酒糟,變成豬隻的飼料,也成為了這些養豬戶既經濟又實惠的方式。照片中的養豬戶起了大清早排隊領取酒糟,在隊伍最前面所領取到的酒糟最濃,愈後面則愈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