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此段軟埤坑溪流入大茅埔庄的路線。除了地勢的高低落差外,在開鑿過程也能看到人為開鑿的高低落差,以利提升溪水流動的速度,為陳介英先生所拍攝。 大茅埔圳的開築,由於取水口軟埤坑附近的地質較鬆軟,故遇到大水時,圳道與土堤時常崩塌,因此增加了大茅埔圳開鑿的難度及費用,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使得大茅埔圳自道光2 年(1822 年)開始建築,一直要到道光11 年(1831年)才建成,前後共費了十年的工夫。從風水觀來看,人們認為開鑿圳道能帶來財氣;另一方面,從實用性來看,多條水圳的開築,也具有疏通庄內排水的實際效用,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大茅埔在建庄後所興築的水圳與護城溝渠,與藉由引自山澗的泉水、軟埤坑的溪水與大甲溪的河水等多條圳道,終年不斷地流淌在村庄四周。(文字摘錄自《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詳見關聯資源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