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開始使用的臺中一中紅樓,其仿羅馬式建築的三角山牆樣式設計,雖然是當時校園建築常見的風格,但是它精緻莊嚴的宏偉氣勢,完全展露出臺灣人「輸人不輸陣」的堅忍民族自尊心。 日治時期開啟了臺灣西式教育制度,讓臺灣人初等義務教育的普及率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晉身到先進國家之列。但是在中等教育方面,基於殖民地管理上的考量,只希望臺灣人學得實用技能,不喜歡臺灣人深研學問,所以日治初期中等教育普通科只限日本人入學,臺灣人則被排擠在外。 臺灣仕紳有鑑於教育才是真正能喚醒臺灣人民族文化意識的最佳手段,所以林烈堂、林熊徵、林献堂、辜顯榮、蔡蓮舫等創校委員捐地募款,募得248,820元,終於1915年創設了這所專收臺灣學生的中學。在臺中一中的創校紀念碑上,開門見山就說:吾臺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 正如矢內原忠雄在《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一書中指出:臺中一中的創立活動,可謂是「臺灣民族運動之先聲」。秉持創校先賢爭取自由民主的精神,臺中一中孕育出無數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各領域的傑出人才,臺中一中紅樓的莊嚴穩固的建築,宛如先賢關懷臺灣教育的屹立不搖意志。紅樓雖然在1970年被拆除重建,但是在校友們的出錢出力的努力下,又現原貌新建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