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林權助攝柳川畔製旗

影像中被拍攝的男子,是一名在民生路、柳川東路南岸繪製國旗的工人,背景則是當時柳川邊常見的吊腳屋。柳川在清領時期舊稱大墩溪,日治時期臺中施行市區改正與水道整治計畫,當時在大墩溪兩畔移植柳樹,故在1916年當地士紳及臺中廳長合議將此河川命名為柳川。1949年,國民政府來臺,當時臺中市移入的軍民人口就達到三萬,城市中原有的居住空間無法容納,克難屋於焉出現,在綠、柳二川邊,便出現許多吊腳樓。 吊腳樓原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傍水而建,較高層的位置通風良好較為乾燥,做居住使用,而較低層靠近河川的空間,則多做豬牛欄圈或堆放雜物之用。到了1970年代,市政府為了維護都市景觀,開始拆除吊腳樓的工程,並輔導協助居民搬遷。2010年,最後39戶位於民生路26巷的吊腳樓拆除完畢,從此臺中的吊腳樓便只存在影像紀錄中。

基本資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柳川東路
  • 撰寫者
    未知
  • 貢獻者
    提供者
    林全秀

    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
    林全秀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林全秀
  • 創作者
    林權助
  •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18/11/06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省轄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