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中部地區近代膠彩藝術作品 - 吳曉菁 - 盛花‧念念、痕‧住所I、痕‧住所XI

這三張作品為吳曉菁所創作的膠彩畫。吳曉菁的作品以雙勾填彩的古典技法為主要的繪畫表現方式。紙本作品風格較為細緻典雅,金屬箔作品較為裝飾性。以下為吳曉菁對其作品的自我詮釋。 第一張作品名為「盛花‧念念」(膠彩山芙蓉雁皮紙,45.5 cm x 53 cm,2016),一直以來,對於自然中不言不語、靜悄悄地綻放的花朵特別有感觸,久而久之,花卉逐漸地成為我創作的靈感來源。從最初的喜歡,到現在的愛戀;從戶外的簡單寫生,到室內的精細製作,畫花,儼然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品裡的花與容器,承襲中國宋代院體花鳥畫中嚴謹細緻的工筆技法與風格;表現在桌巾的圖形紋樣,則是結合工藝的裝飾趣味。而我將他們靜置於一個屬於自己的理想世界裡。作品中,並非單純地捕捉萬物美好的景象,而是藉由工筆畫緩慢、從容地線條表現與墨、色層層地渲染,在彼此交織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的堆疊、累積,並逐漸地洗出一個沉靜、悠然的心靈,進而反思現代社會的匆促、紛擾與繁忙。 第二張作品名為「痕‧住所 I」(膠彩廣興惜福紙,40 cm x 30 cm,2017),在黃埔新村裡我發現了美麗的磁磚、水泥花磚和壓花玻璃,這些物件都是十分具有時代風格特色的建築材料,成為我在此處的創作元素之一。尤其是那些靜靜地躺在黃埔新村裡的破損磁磚,承載著人們曾在村裡生活的記憶,而我透過這些幾何圖形、繁複花紋等琳瑯滿目的磁磚造型,臆想眷村昔日的風光景象,感受到居住的溫度。如今,在人去樓空的眷村裡,前人帶走了能帶離去的,留下了這一道道帶不走的印痕。磁磚,是建築的材料之一, 也是裝飾房舍的元素之一。作品裡記錄的這些破碎磁磚,是生活的痕跡,是存在過的刻痕,是雨水流下劃過的波痕,是抹不去的污痕,也是歷史的一道疤痕。我試著用同樣擁有裝飾性的金屬箔作為基底,再以毛筆蘸著墨水與色彩,一筆一筆地將它們刻畫在紙上、金屬箔上,用勾勒、敷染與平塗的方法,封存這一道一道的老屋痕;用烙印在紙上、箔上的墨痕、水痕, 在心中安撫這老屋的傷痕。 第三張作品名為「痕‧住所 XI」(膠彩廣興惜福紙,40 cm x 30 cm,2018),畫面中所描繪的苦蘵,是居住黃埔新村時,鄰居分送而來的,使得這些植物多了一份友情的溫度,希望能藉此,讓這份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在黃埔新村裡、在生活的記憶裡,永恆的存留下來。

基本資訊

  • 副標題
    中部地區近代膠彩藝術作品
  • 撰寫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 貢獻者
    提供者
    吳曉菁

    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
    吳曉菁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吳曉菁
  • 創作者
    吳曉菁
  •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20/06/23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直轄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