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剛成立的工廠往往只有單一機械,生產也多以單一金屬元件,規模也不大,因此在東區的工廠多數類型為小型代工廠,如擁有車床的工廠變生產相關需要車工的產品,至今仍是如此。而這些師傅的出生大多源自農家,他們所開設的廠房,土地來源多為農田及農舍,由於工廠規模又不大,因此工廠建立迅速。如前所述在民國40年至60年間(1951-1971),臺中的工廠家數已多達一千家,不過佔大部分的工廠,便是在臺中市東區與其周圍,這些不滿五人的金屬加工廠。 差不多在民國40年至60年(1951-1971)間,東區的機械業開始嶄露頭角,這時期的臺中市工廠的工業的類型也從原先的食品業、運輸業、服飾業等輕工業佔多數,轉變為機械業、食品 業、化學業等重工業,甚至因為東區這些工廠大量生產機械原件,使得也在此時期大量出現將零組件組裝成最終產品的工廠,生產如電器、冷凍器材、電機裝修等產品與設備。 雖然東區的這些工廠發展快速,如雨後春筍冒出,如前所述據張勝彥編纂的《臺中市史》中統計,民國50年(1961) 臺中市最多工廠的區,以東區擁有228家居冠,然而東區當時的工廠總數,可能超過當時所做的統計,因為當時臺中市東區有許多的工廠沒有做工廠登記/變更登記之申請,其中的原因除了這些工廠老闆不懂相關申請流程與法令,另一個主要原因便在於當時臺中市東區的工廠所在地屬於農地,尚未變更為工業用地,因此當時這些沒有登記的工廠,便是相關法條中所定義的「違章建築」。 由於有許多工廠沒有工廠登記,便是在民國51年(1962)以前,東、南區工廠所面臨的一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