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紅嘴黑鵯

紅嘴黑鵯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照片中的鳥類為紅嘴黑鵯,由生態攝影家李安豐先生所拍攝。 紅嘴黑鵯是臺灣常見的留鳥,繁殖期於4月至6月,常在樹枝上以枯枝、竹片、藤蔓及樹葉…等材料築巢。棲息地主要出現在中低海拔的森林中,約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屬於樹棲型鳥類,主要活動都在樹上,都市的公園中也常見其成群出沒。 紅嘴黑鵯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臺灣特有亞種),英文名:Black Bulbul,俗名稱為黑短腳鵯、紅嘴烏秋(臺語)。屬於雀形目鵯科短腳鵯屬,物種於1863年定名,體長約24公分,鳥喙形狀為短錐形嘴,雌雄同色,鮮明特徵在於牠的鳥喙、腳為鮮紅色,身體其餘部位為黑色具有光澤的羽毛,並有短冠羽,次級飛羽及尾羽為灰色,眼睛為暗褐色;幼鳥羽毛呈淡灰色與褐色交雜,鳥喙為黑灰色。叫聲多變,有狀似「小氣鬼、小氣鬼」音調的叫聲,還有像貓的「喵~喵」聲,有時還會發出短促的「唧~唧」聲。飛行強而有力,為波浪狀。 在布農族與泰雅族的傳說中,紅嘴黑鵯是他們的聖鳥,不過兩族的傳說很不相同。在很久以前,布農族人為了躲避大洪水而跑到玉山,但因為山上寒冷又沒有帶火種,他們先後派了癩蛤蟆、烏鴉及紅嘴黑鵯去取火種,但最後只有紅嘴黑鵯忍受火種的高溫,成功用嘴及腳輪流帶著火種回來,因此牠的嘴與腳被燒成紅色,羽毛變成黑色。 泰雅族的故事則是山中發生森林大火,山神召喚飛禽來滅火,但只有紅嘴黑鵯非常勇敢地把著火的樹枝折斷並帶走,因此牠的嘴與腳被燒成紅色,身上的羽毛變成黑色。這兩種傳說都說明了紅嘴黑鵯的特徵是怎麼來的,為這樣的動物增添了一種神祕的色彩。 紅嘴黑鵯喜歡小群或大群體活動於樹上,以桑科果實、花苞、花蜜,及昆蟲為食物。霧峰牛欄貢溪、霧峰峰谷村、霧峰地震教育園區、霧峰區萬豐里象鼻坑、霧峰桐林村北坑巷、霧峰農試所、太平區炮仔林、大肚山、立法院中部辦公室院區、東勢林場、中興大學、大坑風景區、頭汴坑溪,都曾見過牠們的身影,是臺中地區相當常見的一種留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紅嘴黑鵯 / 撰寫者:未知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5993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其他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未知
貢獻者
提供者
李安豐

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
李安豐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李安豐
創作者
李安豐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17/12/14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直轄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