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植物為大肚山薔薇,由生態攝影家李安豐先生所拍攝。 大肚山薔薇為臺灣原生種植物,分布在中國南部及臺灣,每年5至7月為花期,果期為7至10月。生長於低海拔約500公尺以下的平原、路旁或丘陵地。 大肚山薔薇學名 Rosa pubinervis (臺灣特有種),又稱為毛葉薔薇,屬於薔薇目薔薇科薔薇屬,物種於2005年由靜宜大學教授楊國禎在大肚山上發現,原本以為是光葉薔薇,但其葉子背面有毛,顯然與光葉薔薇不同。後來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生洪鈴雅比對,確認為新物種,取名「毛葉薔薇」,並發表於她的碩士論文中(2006)。之後又發現它與廣東薔薇(Rosa kwangtungensis)是相同物種,但大肚山學會召集人、文山社區大學吳金樹老師認為在臺灣應稱它為大肚山薔薇,以凸顯在地性。 大肚山薔薇高約5公尺,屬於藤狀灌木,莖光滑,小枝具有短柔毛與倒刺,托葉在底部並具有細毛。花萼有5瓣,兩面有白色絨毛,外側混有腺毛,呈現尖形,葉子為奇數,通常為5至7片,小葉為卵形,頂葉呈長橢圓狀,前端微尖頭,邊緣為鋸齒狀,正面為深綠色,沿著中脈被有短柔毛背面為淡綠色有柔毛。花數多約有十餘朵,直徑約3至4公分大,花瓣有5瓣、白色心形,雌蕊在中心為柱形有毛,為淺黃色,與雄蕊等長或稍長,雄蕊多而密集在花柱周圍,顏色橘黃,花序(在果期稱為果序)為繖房型態,也就是花從同一軸線往上生長於同一水平面上,在快要凋謝之前,花瓣有時會呈現粉紅色。果實為球狀,約7至10毫米大小,成熟時為紫褐色具有光澤。 臺灣原生種薔薇共有9種,其中3種分布在北、中、南大肚山,分別為:琉球野薔薇、小果薔薇,及大肚山薔薇。過去因為山坡地過度開發,原本生長在大肚山坑谷的薔薇,逐漸消失在原棲地,吳金樹老師因此推動復育計畫,以剪枝扦插的方式在臺中都會公園進行繁殖。目前仍有野生的大肚山薔薇在大肚山小月谷被發現,但是數量稀少。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