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史建築--(原)葫蘆墩圳入水口

葫蘆墩圳為中部最老的灌溉水圳之一,清雍正元(1723)年岸裡社(神岡)通事張達京以「割地換水」方式,取得當時平埔族人同意,自豐原朴子口築埤(即本入水口)引大甲溪水灌溉,至乾隆年間灌溉面積多達三千餘甲,範圍包括今豐原、神岡、潭子、大雅、烏日等區,為清領時期以來臺中地區農業生產命脈。 此入水口於日治時期昭和14(1939)年重新修建,自民國63年因為興築石岡水壩,葫蘆墩圳之圳路重新調整,因而此入水口功成身退,於民國93年(2004年)2月6日登錄為歷史建築保存。

這個進水口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存在,原本的葫蘆墩圳由原稱上、下埠(上埤、下埤)及下溪洲三獨立圳合併而成,但原本的地洞水路不容易整修,日本政府因此將三個系統的取水口整合到上埤,山線縱貫鐵路舊花樑鋼橋下,也就是現在的葫蘆墩圳進水口所在的位置,並改成以渠道引進大甲溪溪水,以方便管理,後來又將舊有的取水口改成攔水鐵門的現代化設施。下埠開鑿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雍正初年,從朴仔口築坤,引大甲溪水灌溉,此入水口即葫蘆墩圳開發之源頭。 康熙五十年(1711年),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岸里社,豐原地區發展肇始於此;雍正元年(1723年)張達京與岸裡社巴宰海族人簽訂「割地換水」契約,組成六館業戶出資鑿埤,此水圳因豐原昔稱葫蘆墩而稱為葫蘆墩圳;雍正十一年(1733年)葫蘆墩圳上坤開工興建,乾隆年間,由坤頭的大甲溪南鑿地洞引進溪水至上、下埤幹線,此為葫蘆墩圳第一次取水工程;道光三年(1823年)陳天來等五人(陳五協)出資創設「下溪洲圳」;道光四年(1824年)蔡正元開鑿葫蘆墩街放屎溝(今豐原排水門)上游,為八寶圳開鑿之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烏日鄉與大肚鄉之間的王田圳開鑿。

西元1977年石岡水壩完工後,葫蘆墩圳灌溉水路重新調整,改為經南幹渠道與八寶圳會合,統一從石岡水壩引進水源,充分供應大臺中地區的公共給水與灌溉用水。然而,九二一地震造成石岡水壩嚴重損毀,當時李登輝總統下令,緊急修復日治時期建於臺鐵花樑鋼橋下的舊進水口,作為葫蘆墩圳臨時取水灌溉之用,石岡水壩修復後,才又恢復從石岡水壩取水,舊的進水口則在民國93年被列入臺中市歷史建築文化資產加以保存。(文字部分摘錄自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楊宏祥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豐原區萬順二街盡頭
  • 撰寫者
    楊宏祥
  • 貢獻者
    提供者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照片提供者
    楊宏祥
  • 創作者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17/12/08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