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清水區地政事務所與自來水廠之間的坡道階梯,是日治時期通往清水神社的後參道,或稱側參道,當地人則稱為「神社崎」,是現存通往鰲峰山上最完整的道路。 昔日一般參拜民眾必走此道;官員貴族走的是正道,位置約在清水公園至陸軍營區間的向南坡道,今已不存。神社崎從大街路往上延伸共288階,所以又被稱為有益健康的延壽路。部分路段的兩側還加鋪了鵝卵石步道,但拓寬工程也將兩側原有的石燈籠底座破壞殆盡,僅剩部分遺跡散落於邊坡。
清水神社原址設於臺中州大甲郡清水街,最初是街長周貽楚闢建的八街庄運動場,昭和12(1937)年拆除改建,同年11月23日鎮座,昭和17(1942)年10月30日列為鄉社,奉祀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建築共包括三座鳥居與正殿。二次大戰後神社建築遭毀,1950年代又成為陸軍飛彈部隊營區,至1997年7月廢止。
目前此處由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管理,神社遺跡僅存狛犬一對與部分護欄。 由現存老照片可見,神社是皇民化運動下日本政府鼓勵民眾信奉日本神祇的重點建設,因此在清水神社落成時,除各方長官貴賓出席,在清水街役場前廣場也有熱鬧萬分的全民祭典。經歷政治變遷,神社遭拆、神社相關物品也散佚四方,唯有神社崎留存,作為日治臺灣建設臺中區域的重要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