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圖片為雞油埔的空間範圍及其聚落分布。引自池永歆《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為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頁46。 閩浙總督福康安等人,有鑑於臺灣對於清朝而言是屬邊疆區域,故建議朝廷把界外未墾荒埔地,撥為在臺屯丁的養贍地;在此政策下,也使得東勢地區原以土牛溝為界的漢番空間區隔,逐漸被突破,當時土牛溝(位於臨近東勢區的石崗區)以東的東勢角與罩蘭地區,約四百多甲的荒埔地,就被列為養贍地,撥給北路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外委一員與八個番社共四百名的屯丁。 到了乾隆53年(1788年),清朝廷決定要在臺灣設置兵屯墾區,經由對土牛界碑外之「已墾」、「未墾」、「民墾」、「番墾」等土地使用狀況的清查,使得為於土牛碑界外的東勢角(現東勢街區)、雞油埔等處的地權歸屬,逐漸被釐定;如到乾隆55年(1790年),雞油埔即被劃歸為養贍埔地,故可於古文書上見到如此的記載:「雞油埔成為朴仔籬社之大馬僯社(大麻僯社)及其分社拍打竿社(片社)、阿都罕社的贍養地。」。 (文字摘錄自《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詳見關聯資源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