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東勢角縱谷地權空間分布圖

此圖片為設屯後東勢角縱谷地權空間分布圖。引自池永歆,《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為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頁41。 漢人自清朝以來,對於臺灣土地墾植拓展方式談起。從康熙61年(1722年)以後,清朝在臺灣西部山嶺一帶,就常以「立石為界」的方式,來禁止漢人隨意侵入原住民的生活領域,以免造成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殺戮事件。東勢一帶原是「山險而深峻」的地區,一直以來就是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接受清朝統治,使得岸裡、朴子籬、掃捒、烏牛欄、阿里史等五社所在地,成為界內空間。康熙時期,漢人在中部地區墾植活動,已漸漸推進到朴子籬社東邊(現臺中市石岡區)一帶,儘管到了乾隆26年(1761 年),為防範漢人過度的越界私墾,於現東勢土牛國小的地方立了碑,禁止漢人越界墾植,如碑上即刻著:「永禁人民逾越私墾」。但隨著清朝養贍埔地政策的出現與為籌措造船、修船之木料,而在東勢角一帶設置軍工匠寮後,使得位於土牛界碑以東的大甲溪河谷地,甚至到東勢角一帶(現臺中市東勢區)的雞油埔與大茅埔(現慶東里)範圍,逐漸變成漢人開墾與定居之地。 (文字摘錄自《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詳見關聯資源網頁)

基本資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土牛
  • 撰寫者
    未知
  • 貢獻者
    提供者
    李雨芩

    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
    陳介英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 創作者
    陳介英
  •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20/03/31
  • 媒體類型
    照片
  • 出版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 時間分期
    清領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