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由余如季拍攝,1950年柳川沿岸吊腳樓建築的景象,亦可見於《形神化境-余如季見證臺中一甲子》一書。 吊腳樓,又稱吊樓、半干欄式建築,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形態。依山傍河、就勢而建,多為二層以上木造結構,上層較通風、乾燥,作住居使用,下層則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臺中市政府允許尚未安置的外省族群移民自建克難屋,柳川沿岸與綠川一帶遂成數百戶的聚落。眷村建成後,許多外省移民又將房屋轉賣給從鄉村來到都市的臺籍勞工家庭。 因吊腳樓緊鄰河川,不但取水、用水方便,廢棄物也直接排入。為維護都市景觀,市政府於1970年代起進行計畫性拆除,並協助居民遷居國宅。2010年,民生路26巷最後的39戶吊腳樓因鐵路高架化工程進行拆除。在地的長春社區發展協會在臺中市文化局支持下展開田野調查,並拍攝紀錄片。 余如季(1932-2016)學生時期便對攝影有濃厚興趣,1953年進入臺中市政府工作後主題多聚焦在人物、市政推動與執行,也成為各大報與電視臺中部新聞的特約攝影記者。此外,余先生也應各單位之邀拍攝紀錄片,由於累積掌握新聞事件時效性,與挖掘新聞敏銳度的經驗,屢獲電視金鐘獎入圍與得獎。而他累積多年的生態攝影作品,亦被剪輯加入電影《白鷺人家》劇情中,獲得金馬獎、亞洲影展等獎項。 余如季先生以攝影之眼、藝術之心持續創作不輟,豐碩的作品為臺中保留都市記憶,是極為重要的歷史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