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屬臺中市北屯區的光西吊橋落成於民國49年,由李玉文設計、監工,長76公尺、寬1.8公尺,提供近山居民往來大坑溪兩岸。本圖是1963年余如季拍攝光西吊橋一景,亦可見於《形神化境-余如季見證臺中一甲子》一書。 大坑原為平埔社地,後來客家移民在此開墾,因聚落多集中在寬闊的谷地而得名。因從坑頭到口埔(大坑市集所在)幾經溪流要道,日治時即已建成大坑第一(逢甲橋)、第二(清水橋)及第三(廣盛橋)三座,但西爿山一帶卻無橋。民國49年有兩位欲涉水而過的大坑國小學生遭溪水暴漲沖走後,經地方奔走籌募建成光西橋。值得一提的是,前述三座吊橋已陸續拆除並改以水泥橋替代,唯有光西吊橋在民國88年重修後持續開放至今。 余如季(1932-2016)學生時期便對攝影有濃厚興趣,1953年進入臺中市政府工作後主題多聚焦在人物、市政推動與執行,也成為各大報與電視臺中部新聞的特約攝影記者。除此之外,余先生也應各單位之邀拍攝紀錄片,由於累積掌握新聞事件時效性,與挖掘新聞敏銳度的經驗,屢獲電視金鐘獎入圍與得獎。而他累積多年的生態攝影作品,亦被剪輯加入電影《白鷺人家》劇情中,獲得金馬獎、亞洲影展等獎項。 余如季先生以攝影之眼、藝術之心持續創作不輟,豐碩的作品為臺中留下極為重要的歷史見證。儘管在1963年東山路開通後,光西吊橋的交通功能不復以往,仍是大坑風景區熱門休憩賞景之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