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聾人文化--手語名字

聾人文化--手語名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聾人文化--手語名字

圖為「手能生橋【第一課之1手語名字】」影片之截圖,影片內容可見:https://youtu.be/H7NMF-2pGbo。


臺灣聾人除了中文名字之外,通常也有手語名字,如同史文漢所說,一般而言,手語名字是根據聾人的臉部或身體外觀特徵而來的,譬如「大眼睛」、「酒窩」;也有部分是根據個人的行為特徵,譬如「(老是)戴髮夾的女生」、「(總是)穿襯衫的男生」;此外,有些人可能並沒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特徵,手語名字可能就會借中文名字的字形而來,譬如「王男」。

臺灣聾人的手語名字第二個特色是:會將性別帶入手語名字裡,讓人一看就知道其性別。如果手語名字的手勢中,大拇指伸直,通常代表男生,小指頭伸直,則代表女生。但也有些人的手語名字中看不出性別的。

手語名字除了這些特色之外,其實還有幾點有趣的地方。

很多聾人的手語名字不是父母取的,而是聽障同儕或是聰校老師取的。這除了是因為大多數的聾人都出生在聽人家庭,不會手語的聽人父母不會想到要幫孩子取手語名字之外,也是因為,手語名字是根據一個人的臉部或身體外觀特徵而來,而這些特徵很可能是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才會呈現的,等到了聰校,與聽障同儕互動後,才產生了手語名字,成為了聾人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個有趣的點是:你與聾人交談時,幾乎不會用到他的手語名字。跟口語名字不同,一般聽人在交談時,即便對方就在眼前,聽人還是會習慣稱呼對方的名字:「某某,你昨天晚上去哪了?」,但是聾人不會特別對著當事人打他的手語名字,而是直接用食指指著對方:「你昨天晚上去哪了?」手語名字多半用在當事人不在的時候:「那個某某去哪裡了?剛剛還在這裡的。」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啟妍有限公司
撰寫者
林亞秀
貢獻者
演出者/主要人物
丁立芬;史文漢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