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1999年9月16日由王慰慈採訪李道明(1953-)的影像紀錄。在訪談中,李道明自述為了製作紀錄片《人民的聲音(環保篇)》(1991)而成立「多面向藝術工作室」(簡稱多面向),並述及工作室主要工作內容與初期營運概況。
李道明表示,「多面向」就是為了製作《人民的聲音》紀錄片而成立。1989年,李道明曾在宋穎鶯邀請下為公共電視臺策劃「蛻變中的臺灣」系列紀錄片《人民的聲音》,嘗試從社會運動、環保、經濟與教育等議題切入探討1980年代末期臺灣社會的轉型。因此,李道明邀請李泳泉(1953-)負責記錄民進黨成立之後與國民黨首次一對一選舉,也就是於1989年由代表民進黨的尤清(1942-)與代表國民黨的李錫錕(1947-)之間的臺北縣長選舉;並由曾壯祥(1947-)則負責教育改革相關主題;李道明則負責社會運動的紀錄。
李道明回憶,紀錄片成果最終因故至今(1999)都無法在公共電視播映,而李道明與攝影師林建享(1962-)則於1989年成立「多面向」重新利用素材製作了紀錄片《人民的聲音(環保篇)》,聚集了一群人共同從事臺灣社會轉型的紀錄,可算是「多面向」奠基初期之作。
李道明雖意圖完整紀錄「社會自由化轉型過程」的紀錄片攝製,但無法自外於社會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在原本公共電視「蛻變中的臺灣」系列紀錄片《人名的聲音》第一集《鹿港反杜邦之後:一些社會運動工作者的畫像》(簡稱《鹿港反杜邦之後》)攝製完成交給公共電視製播小組之後,適逢1989年郝伯村(1919-2020)接替李煥(1917-2010)擔任行政院長,其「整頓亂象」的強硬意志,也影響了新聞局副局長吳中立(1950-)緊縮公共電視內部的製作尺度。於是,李道明為公共電視製播小組策劃的系列紀錄片案子也被迫提前結束,最後只完成《鹿港反杜邦之後》。於是,李道明成立「多面向」之後,利用原本《鹿港反杜邦之後》中的「事件」素材製作了《人民的聲音(環保篇)》,紀錄四個花蓮漁民對抗中華紙漿廠、後勁居民反中油五輕廠、臺南將軍溪漁民對抗養豬場與全民反核四運動等四個反公害與環保運動事件,不僅獲得第28屆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片獎,也入圍當年的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DVD版本則由同喜文化於2006年出版。而「多面向藝術工作室」這個李道明口中長期依靠朋友和家人支持的團體,也於2000年更名為「我們工作室」,並由林建享擔任負責人。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