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魁是臺灣石匠師的用語,指設置在寺廟門殿或大殿臺基正中的斜坡式石雕,一般都雕「蟒龍」,如臺北孔子廟。但也有雕成「雙龍搶珠」者,如北港朝天宮。
斜魁也是經過漫長時間演變而來的構造,古代先作斜坡,以利轎子或車馬進出,廟門作斜坡仍可見於鹿港龍山寺。後來在正殿之前為展現尊貴之意,將斜坡雕以雲龍以表至尊,例如北京紫禁城太和殿或保和殿可見巨大的漢白玉石雕御路,雕九龍飛躍於雲海之間。一般人不可行走,故稱為御路。
王益順承造的艋舺龍山寺與臺北孔子廟具有完整精湛雕工的斜魁。艋舺龍山寺的大殿在1944年(昭和19年)因盟機轟炸遭毀,但石雕斜魁仍完整,他的構圖係將龍首居中,龍身翻轉三圈,前爪抓「珠」及「印」,象徵法力與權力。艋舺龍山寺與臺北孔子廟的斜魁年代相差4年,雕法皆採「剔地起突」(深浮雕)法,但構圖完全不同,艋舺龍山寺是龍吐珠,臺北孔子廟為龍抓珠,細節各異其趣,可能出自不同石匠師之手,但藝術表現力強,為臺灣石雕之傑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