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古代建民宅或寺廟,除了最常用的「營造尺」外,魯班尺應是最重要的一支尺。據古籍《淮南子》「魯般即公輸般,楚人也。」但後世認為他是魯國人,所以被尊稱為魯般。魯般發明一種建屋所用之尺,上面分為「財、病、離、義、官、劫、害、吉」八字。至明代的書籍《魯般營造正式》中記載其一尺相等於曲尺的「一尺四寸四分」。易言之,魯班尺較長,也分為八段,每一段配一字。
臺灣的木匠所使用的「魯般尺」,上面常見為「財、病、離、義、官、劫、害、本」八字,長度亦為一尺四寸四分,合現代公制為42.76公分。並且只用在門窗的寬度,因此後來被稱為「門公尺」。而魯班尺則不作為門窗之用,反而用在一般樑柱,其長度約合公制的29.7公分。「門公尺」名稱的出現,最早出現在明代《陽宅十書》中,時至今日,臺灣寺廟之建造,也只有門窗用到「門公尺」。一般承包住宅室內設計者,也常用「門公尺」來定吉祥尺寸。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