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龍山寺的石雕窗作品,有一幅雕刻的故事為〈三娘教子〉,畫面中有三位人物,年輕站立婦人為三娘王春娥,跪地抬手老翁為三娘夫家的家僕薛保,他懷中幼子,是三娘丈夫薛子奇與妾劉氏所生的兒子,乳名為倚哥。
〈三娘教子〉故事出自明末清初李漁所撰的《無聲戲》,故事內容為明代儒生薛廣(或作薛衍)有一妻張氏,二妾劉氏與三娘王氏,與妾劉氏所育之子,乳名倚哥。某日薛廣前往鎮江貿易,後於鎮江巧逢故鄉人,托白金五百兩,囑其送回薛家。不料鄉人私吞白金,並購置空棺偽裝成薛廣靈柩,薛廣家人信以為真,認為薛廣已逝,日後家道中落,於是薛廣之妻張氏與妾劉氏紛紛改嫁,家中僅存三娘未改嫁,含辛茹苦捐織維生,撫養倚哥。一日倚哥於學堂遭同學諷為無母之子,憤而回家,頂撞三娘王氏,不肯認三娘為母。王氏一怒之下,立斷機布以示絕決。最後是家中老僕薛保作和事佬,規勸倚哥向王氏道歉,二人才和好如初。最後倚哥不負王氏教誨,高中狀元,薛廣最後也在軍中立功勞,衣錦還鄉,一家三口團圓。
〈三娘教子〉不僅表現於傳統戲曲動態的表演中,更在傳統建築營建的過程,透過匠師的巧手將經典的一幕化為永恆,駐足於寺廟殿堂之上,同時也傳達古代故事中引人省思的教化趣味。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