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材上施雕,是臺灣古建築之重要裝飾藝術。石構件如柱珠、斜魁、龍柱、龍虎垛及門柱下的石獅、門箱等,皆運用豐富的石雕技巧。臺灣的石雕以漢式建築為盛,清初以來即崇尚石雕,特別是泉州白石或青草石,其質地堅硬,利於精雕細琢。臺灣本地產的觀音山石,色澤呈深灰,從清代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以後逐漸普遍為人所用。
自閩粵進口的花岡石俗稱為「泉州白」及「礱石」。呈青綠色者俗稱「青草石」,轉音為「青斗石」,以惠安玉昌湖所產最受歡迎,清代常以「壓艙」方法輸入臺灣。隨著石材進入,石匠師大批來臺,1796年(嘉慶元年)興建的淡水福佑宮門楣可見「惠邑石匠」之姓名。1910年代,惠安蔣氏石匠師多人來臺,承建北港朝天宮、艋舺龍山寺、新竹都城隍廟,南鯤鯓代天府、彰化南瑤宮與鹿港天后宮等,其雕刻水準極高,成為模仿的對象。
石雕之技法繁多,一般常用「素平」、「壓地隱起」、「水磨沉花」、「剔地起凸」、「內枝外葉」及「四面見光」等。石材表面之精粗程度則以龍眼皮、荔枝平、鳳梨皮比喻稱之。一座寺廟是由許多石構件結合而成,相互間使用暗榫。清代著名石匠師有張金英,雕新竹潛園石獅;20世紀初年則有蔣馨、蔣細來、蔣銀牆、張火廣及辛阿救等人。圖為三重先嗇宮三川殿秀面。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