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橫公路的興建固然是以退伍榮民為主力,但也有許多其他支援單位參與,包括公路局的測量隊、工程師,還有協助搬運的原住民與感訓隊員,1936年生(民國25年次)的廖增金是東勢的客家人,1953年(民國42年)他由東勢初級中學附屬工業科畢業,後在老師的推薦下參加橫貫公路測量人員訓練班,經過三週多的訓練,被分發到中橫公路從事路線測量工作,廖增金的初工同學有7、8人參與了測量工作,民國44年底抵達花蓮新城時,他與許多參與路線測量的少年一樣都尚未當兵。
在本段影片中現任公路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的工務科長吳(金兆)堂協助說明測量隊的內部分工,每個測量隊搭配工程師又分成五組,當年橫貫公路測量時這些少年測量工被分配到各組部分原因可能與身高有關,主要是因操作儀器的需要。其中選線組最需要經驗,需判斷地形找出最好的路線;中線組負責定出道路的中心線並且打樁;水平組負責測定公路的高低坡度;而地形組需要用平板儀,描繪360度的地形,需要有人跑整個面,廖增金的工作就是測工,既辛苦也危險;最後則是橫斷面組,負責繪製公路的剖面圖。
第二測量隊由太魯閣口開始工作,每天都要測量,晚上回到帳棚內畫圖,若是來不及則得利用空閒時間、假日完成,他們的起居有原住民協助照顧,隨著測量工作的進行逐步往峽谷內部推進,帳棚也不斷的搬家,但每日的飲食供應非常差,只能吃蘿蔔乾、小魚乾、花生米,另外採山上的野菜。廖增金表示測量工作期間也遇到花蓮烈震,並陪蔣經國在災後探視受傷人員,白沙橋一帶傷亡最嚴重,測量工作進行到天祥時,廖增金年齡到了必須去服役,退伍後他又回到合流工程處,在長春祠、寧安橋、合流一帶擔任監造,由於離家太遠,洛韶的工作完成後他請調回第二區養護工程處,在谷關工作到退休,服務公路局4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