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陳朝洋回憶陳己堂及陳己元

         「陳己堂擅於大木,陳己元精於鑿花。」陳應彬木大匠家族最後一位傳人陳朝洋,回憶起阿公(陳己堂)跟二叔公(陳己元)如此形容。

        「大木,陳己堂比較好,他的身形較粗壯有力;陳己元體力比較差,有氣喘,雕刻,陳己元比較好。」而在陳朝洋眼中,匠藝最出神入化的還是曾祖父、也是臺灣本土最重要的大木匠師陳應彬。陳應彬與陳已元父子,在同一年往生,1944年(昭和20年),陳應彬享壽81歲,陳己元得年僅55歲,該年陳朝洋3歲。

         陳朝洋向祖父陳己堂拜師學藝,對祖父充滿崇敬之情。他表示,承建北港朝天宮時,篙尺是陳應彬落的,彬司設計圖畫好之後,就落在篙尺上,篙尺會放在工寮現場,晚上大家都入睡後,陳己堂、陳己元兩兄弟就拿著篙尺,研究要如何施作,隔日的取料施作,都依照篙尺標示。

         陳應彬是臺灣20世紀初最重要的本土寺廟大木匠師,嫡傳弟子眾多,兒孫也多繼承家業,其中長子陳己堂、次子陳己元是最得力的左右手,以地域區分,陳己堂負責寺廟以南部居多,承建屏東慈鳳宮時,陳己堂搬遷落戶屏東,待工事完成才返回北部發展,陳己元負責的寺廟則多集中於北部及中部。

基本資訊

  • 生年月日/時期
    年代不明
  • 國籍
    臺灣
  • 撰寫者
    蘇芬媛
  • 卒年地點-緯度
    null
  • 卒年地點-經度
    null
  • 性別
  • 參考資料
    李乾朗,《臺灣寺廟建築大師-陳應彬傳》,台北市:燕樓古建築,200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