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55年艋舺龍山寺大殿重建的匠師

跟1955年艋舺龍山寺大殿重建的匠師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1955年艋舺龍山寺大殿重建的匠師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1955年艋舺龍山寺大殿重建的匠師

        艋舺龍山寺歷經幾次天災人禍而重修,其中在1945年(民國34年)因遭盟機轟炸,使正殿被毀,原大殿石柱被燒毀,無法再使用。之後透過民宅舊料興建臨時大殿,提供眾多的善男信女前來朝拜。

        至1955年(民國44年)年艋舺龍山寺較為全面的重建,由王益順之姪王樹發的義子—王世南先生負起重建大殿的任務。大殿的設計圖由其設計繪製,並動員10餘名師傅,包含當時臺北著名的木匠陳己堂與廖石成,黃龜理承作木雕,石匠則由第二代匠師張木成、蔣文浦、蔣文牆、張俊義承作。

        艋舺龍山寺在1920年代大改築時,大量運用上等的檜木木材。其材質硬,具油性,且有香味,樹幹可達一公尺以上,非常適合寺廟樑柱之用。其石雕柱亦頗富變化,包括單龍柱、雙龍柱、花鳥柱及附聯圓柱。正面中央之一對單龍柱為張木成所雕,左邊角柱盤雙龍為惠安石匠蔣文浦所雕,右邊雙龍角柱為蔣文牆所雕。

        惠安蔣氏石匠派之特色為人物面部刻劃細微,兩頰凸出,表情生動,藉本身之凹凸及陰影顯出立體感。而殿身石垛上分別有匠師張協成石店張木成及張俊義的名字,兩者皆運用「水磨沈花」的技巧,在磨平之石面上以陰刻呈現圖案或文字。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1955年艋舺龍山寺大殿重建的匠師 / 撰寫者:蔡茹姻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eople&id=63581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生年月日/時期
年代不明
國籍
臺灣
撰寫者
蔡茹姻
性別
參考資料
李乾朗,《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1992。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