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艋舺龍山寺的詩文柱聯撰書文士

        艋舺龍山寺在1919年(大正8年)大改築,當時石材多自福建進口,採用白色花崗石與青斗石,皆質地堅硬之石材,有利於石雕與刻字,不但石雕細緻,聯對亦多。其文句與書法多聘當時名家為之,據《艋舺龍山寺全志》記載,係向全臺徵求而得。現有前殿及後殿尚可見極多聯對詩句,撰書或書法者包括臺灣文人、寓臺中國人及日本文人。

        臺灣本地的文人以艋舺、大龍峒、大稻埕、新竹、鹿港與臺南等地人士最多,如三重埔人李種玉是1894年(清光緒20年)歲貢生,淡水人施乾曾創「愛愛寮」來收容乞丐,鹿港人蔡穀仁為光緒年間貢生,彰化人蔡壽星是進士,艋舺人洪雍平善詩文,曾中秀才的黃福元亦為艋舺人,居於彰化的莊俊元中過進士。板橋人劉育英工詩詞,曾中秀才。臺南人羅秀惠為光緒年間進士,蘆洲人李聲光為光緒年秀才。洪騰雲之孫洪以南為艋舺人士,曾任瀛社社長。

        這些文士在王益順主持大改築時,為艋舺龍山寺留下可貴的柱聯,將文學作品融入建築之中,並且書法優美,集小篆、大篆、隸書、行書、楷書與草書於一寺,豐富的龍山寺的文化內涵。

基本資訊

  • 生年月日/時期
    年代不明
  • 國籍
    滿清
  • 撰寫者
    李乾朗
  • 性別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參考資料
    李乾朗,《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1992。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