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艋舺龍山寺匾額及柱聯所見支持者

艋舺龍山寺匾額及柱聯所見支持者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艋舺龍山寺匾額及柱聯所見支持者

        從一座寺廟的柱聯或牌匾,可以獲知修建的文化社會背景,因為它的人名與年代落款,是非常真實且有價值的線索。艋舺龍山寺尚保存清嘉慶年間的「佛法皈依」匾額,由泉郊眾等敬立,可證實當時信徒以泉州郊行商行或船頭行,同業組織為主,1871年(清同治10年)又有北郊金萬利「柔順利貞」匾,此郊行作福州、寧波及上海方面貿易,臺南也有,是全臺南北有影響力的郊行,我們得以了解三百年商業貿易行是艋舺龍山寺的重要支持者。

        此外,也有1866年(清同治5年)由福建巡撫提督運務兼理糧餉徐宗幹所立的「泛舟利濟」匾。1872年(清同治11年)由欽賞監翎加都司陞銜屬艋舺軍守備陳性恩所獻匾額「慧眼慈心」。

        至於艋舺龍山寺是否有更高階的匾額?據《艋舺龍山寺全志》載,大殿原有清光緒帝所賜的「慈暉遠蔭」匾,浙江提督伯爵王得祿的「大發慈悲」匾,福建陸路督孫開華的「慈雲普蔭」匾,提督林文察「即此是佛」匾及日治初期男爵後藤新平、田健治郎之匾額等,但可能遭二戰之轟炸而不存。

         由上匾額可以了解「郊行」及地方文武官員皆是龍山寺背後不可忽視的支持力量。1919年(大正8年)由王益順改築設計時,當時背後出錢出力者甚眾,信眾公推辜顯榮、吳昌才等人主其事,他們出錢出力,住持福智法師也出錢甚多,但在匾額或柱聯上卻未見其姓名。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生年月日/時期
年代不明
國籍
臺灣
撰寫者
李乾朗
性別
參考資料
李乾朗,《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1992。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